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青年学生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建筑工程学院精心组织开展了“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主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院65支实践团队奔赴基层一线,聚焦社会服务、乡村振兴与文脉传承,以专业知识服务民生,以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一、微光筑爱,服务民生显担当
学院公益志愿服务聚焦社区、文化场馆及养老机构,开展多形式、可持续的志愿服务。其中,“糖艺童趣,指尖花开”团队走进校区,带领小朋友们探索翻糖艺术魅力;“青衿映今,微笑拾光”团队走进沐春园护理院,陪伴老人并聆听人生故事,在代际温情传递中感悟人生智慧,探索可持续的跨代际互助模式;“织旅新声”青年队以江宁织造博物馆为基地,化身文旅服务者与城市记录者,提供讲解服务并传播南京文化魅力。
二、深耕乡野,筑梦振兴展作为
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多支团队深入乡村基层开展科普宣讲、数字助老、儿童关怀等精准服务。“稚羽栖暖,桑榆守光”团队凭借对港桥村“一老一小”的精准服务与深入调研,赢得了当地的高度赞誉,展现了服务乡村振兴的青春担当;“浪花伴读”乡村振兴团队在陪伴特殊儿童的互动中,完成了一场爱与温暖的双向奔赴,深刻感悟了生命的坚韧与力量;“微光成炬,暖爱同行”团队通过慰问老人、帮扶特殊儿童及组织社区公益,将微小善意汇聚成温暖力量,践行了关爱弱势群体的宗旨。
三、匠心守护,文脉传承赋新生
依托建筑、土木等专业优势,学院重点支持文化遗产保护类实践,三十余支中华文脉传承团在各地进行实践活动。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团队赴苏浙多地开展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实践。“匠心筑记,智创未来”团队深入杭州,以镜头探寻“匠人精神”,对话行业专家,实地探访古建修复与智能建造一线,旨在记录传统与现代技艺融合的生动实践;“古建新生,文旅兴村”依托学院专业优势,与杨柳村协同创新,通过实地测绘、口述史访谈、文创设计等方式,系统推进以祠堂为核心的古建群保护活化与非遗价值转化。“杨柳匠艺,振兴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团秉持“传统与现代共生”理念,为杨柳村留下了“咕咕嘎嘎”IP与工坊焕新蓝图,以青年创意守护文脉、织就新梦;“守承古韵,塑骨筑魂”中华文脉传承团对濒危的孙家祠堂进行了抢救性数字化记录,成功构建了其三围模型并复原关键构件,为古建保护提供了数字范本;“秦淮桥语,文韵寻踪”中华文脉传承团通过“四维协作”模式,完成了从古桥工艺研究到文创IP开发的全链条实践,为秦淮古桥的保护与活化注入了青春动能。学生们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提出可持续的文化振兴方案,为传统村落与古建筑注入新的生机。
其余各团队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科技创新、寻访校友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追寻先辈足迹,弘扬爱国精神”等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团队分赴南京、徐州、上海、靖江、兰州等地的红色教育基地与纪念馆,通过沉浸式参观、志愿讲解、口述史采集、海报宣传、情景课堂、历史研讨、仪式教育、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乘前辈之志,启后浪之航”优秀校友寻访该团队通过走访访谈的形式,赴多地深入挖掘在建筑、规划、土木等领域优秀校友的成长故事,旨在感悟专业使命、传承工匠精神;“微光筑基,筑梦青苗”基层服务实践团队以“走进工厂一线,助力产业发展”为目标,赴制造业工厂的生产与技术部门开展了暑期实习与工艺流程优化等实践活动。整体活动充分发挥学院专业特色,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中锤炼本领,传承使命,展现了青年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务实担当。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计团队65支,总计1200余人,参与率100%,活动累计开展次数130余次,收取调研报告60余篇,有18支团队的实践成果在“筑建青春JIT”公众号平台推送,相关成果受到牛咔视频、新华报业网、中国江苏网、澎湃新闻等媒体的报道。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更是一次深刻的专业历练和思想洗礼。学生们在实践中增强了对国情、社情的理解,提升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锤炼了实干精神。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模式,推动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专业学习深度融合,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