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校社合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推基层治理与人才培养双向赋能,4月2日,建筑工程学院与杨柳湖社区签署党建共建协议,举行“古建筑保护与传承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双方以“学术赋能保护、实践激活传承”为核心理念,共同探索高校服务乡村发展的创新路径。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如丽、院长刘志峰、副书记郑庆秋,杨柳湖社区党委书记钟超、副书记杨月等双方代表出席相关活动。

党建引领聚合力 共建平台促发展
根据协议,双方将以党建为引领,搭建“校社共建”实践平台,双方将建立“党建+文化传承”合作机制,聚焦乡村规划、传统建筑保护、人居环境提升等领域开展深度协作。建筑工程学院将充分发挥古建筑修复、数字化保护等专业上的优势,依托建筑学、城乡规划等学科优势,为杨柳村提供村庄整体规划、传统民居修复方案、公共空间优化等技术支持;杨柳村则为学院师生搭建实践基地,助力学术研究与在地文化挖掘深度融合。


专业赋能助振兴 共护文化扎根脉
活动当天,“数字赋能,古建新生——宁南传统民居创新保护和绿色发展”成果展于杨柳村启幕。杨柳村是“古建新生”团队跑的第102个村落,经过前后几十余次调研,关于杨柳村古建筑群的照片、测绘图纸,以及数字化模型,正在村里的江宁区民俗博物馆内展出。展览以万余张调研照片、百余幅测绘图纸及数字化模型,全景展现古村落建筑智慧,开启一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文化盛宴。

校社携手现场发声 共谋传承担使命
挂牌仪式后,建筑工程学院师生团队立即投入现场工作。10余名师生用激光测绘仪当“听诊器”,用无人机当“放大镜”,为青砖黛瓦、岁月残垣一次次地做“体检”。带队教师李冰希望学生通过实地测绘,能直观理解传统木构技艺,为后续“修旧如旧”修复方案积累数据。


杨柳湖社区党委书记钟超表示,建筑工程学院的介入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科技动能,也为乡村振兴开辟文化路径。希望通过这次共建,能把古建更好地进行保护,把我们杨柳湖的文化进行更好地传承。
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刘志峰强调,守护传统民居是建筑人的时代责任。学院将立足学术深耕,推动“保护+创新”双向发力,让论文写在古建筑里,让保护传承后继有人。
建筑工程学院和杨柳湖社区将以共建为纽带,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资源互通和协同发展,通过多维合作实现校社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一个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平台。
